四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优秀人才,服务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各行各业,我有幸成为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在此,我想用三个关键词,分享我的研究生求学经历与感悟,与各位共勉。
致敬。我国拥有完善庞大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是研究生教育大国。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改革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部署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等政策,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充足的教学资源。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方针政策,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还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承。我的导师石元春院士是我的人生榜样,他一生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为发展中国土壤科学、建立一支自己国家的土壤科学队伍和我国中低产田治理与农业综合开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联合多位专家从事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历经20 年解决了这个地区的盐碱地改造与地力提升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农业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十分有幸参与了这项重大的科研攻关任务,在导师团队的悉心指导和关心下,我完成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研究的博士论文,在1990 年日本京都国际土壤学大会盐碱土专题会上宣讲了相关内容,研究随后在国际土壤学顶尖期刊发表。导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我启发,还教导我如何做人、做事,这笔宝贵的财富使我受益终身。
毕业后我留校工作,主要从事土壤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土壤与作物系统模型及应用等研究,始终践行“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为我国黑土地保护利用、盐碱地改良与土地荒漠化防治贡献了微薄力量。2020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时,首站来到梨树县,我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黑土地土壤剖面、梨树模式及中国农业大学在黑土地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工作表示肯定,并强调要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前我们培养的研究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是2050 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主力军。在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相信,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的农业科技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身上肩负着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的重任,我将在科研和教育事业中继续奋斗,致力于培养知农爱农新型拔尖创新人才,为农业强国储备坚实力量。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研究生教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加大对热门和新兴学科的支持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落实分类培养要求,深化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培养质量。强化产学研结合,与高新企业、科研机构等紧密合作,加强校企联动配合,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要注重学术成果,也要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
(作者:李保国,澳门新葡8455线路检测中心院教授、博导。全文刊于《中国研究生》202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