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中国农业大学校庆之际,谨以此文深切怀念我的恩师、著名土壤学家李连捷教授。
我于1965年就读于农大土化系土化专业。在农大求学五年间,我虽未直接受教于李连捷先生,但在我1978年走上专业岗位后,至他1990年逝世的十二年间,老先生给予我的关怀、指导远超师生之谊。这份情谊,令我终生感念。
一、高风亮节,引我入门
1978年,我作为基层技术员承担献县土壤概查任务后,冒昧登门拜访李连捷先生。古稀之年的他,不顾农大尚未复校的困境,认真审阅了我的报告和图件,用刚从山东考察带回的土壤剖面标本耐心讲解。他勉励我:“只要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可以接收你回校深造。”一位享誉中外的泰斗,如此关怀一个初入土壤科学之门的小人物,其高风亮节与殷切期望,极大地激励了我。
二、严谨治学,受益终身
1981年,我完成十五万字的《献县土壤志》初稿同时呈送给国家、省、地各位专家审阅,其中便有李先生。彼时他已年老体弱,频繁住院且公务繁忙(见图1左图)。但他仍组织三重审阅:先请石承苍先生耗时两月逐字逐句修改,提出22条建议(见图2);自己又带病复审石先生修改稿并再作12处批注(见图3);最终亲笔回信(见图1右图),在肯定工作的同时,详细说明因健康原因未能详审的歉意,并谦逊注明“请你参考”、“请你斟酌”。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细致、谦逊待人的风范,深深影响了我的一生。
图1 李先生的回信
图2 石承苍修改的文稿及建议原稿
图3 李先生在石承苍修改材料上修改的笔迹
三、成果转化,践行师训
李连捷先生毕生倡导“土壤学要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服务”。我调入沧州农科所后,致力于盐渍土改良与草业研究。在完成相关课题后,面对质疑,我联合推广单位报请农业农村部组织鉴定(见图4-5),成果获评国际先进水平(1991年获省奖)。李先生鉴定意见中(见图6)特别肯定成果转化推广的方向:“坚持科学研究为生产服务”。此后,我积极推动成果应用,参与农业部草业示范项目;参与并领导完成了为期五年的无偿国际技术草业示范合作项目,将人工种草与盐渍土改良事业推上新台阶。这,正是沿着先生指引的方向,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图4 农业部技术鉴定书
图5 鉴定委员成员
图6 李先生的鉴定意见
四、精神传承,老骥伏枥
李先生晚年“岁暮晚年争朝夕,白发苍苍益壮年”的诗句(李维炯、倪永珍回忆),是其精神的写照。2000年退居二线、2006年退休后,我未赋闲在家:完成盐生植物研究并出版专著;自费研究滨海盐土绿化和冬枣栽培技术,所著《冬枣丰产优质栽培新技术》成为业内必读,出版了8部专业著作,持续开展了20多年的科普惠农活动,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农业知识。这种忙碌,正是深受先生只争朝夕精神的鼓舞与鞭策。
图7 2005班内同宿舍同学于北京
虽非亲授弟子,但先生以博大的胸怀、严谨的学风和为国为民的赤诚,深刻地指引、塑造了我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谨以此文,致敬并永远怀念我的恩师——李连捷教授。
供稿:河北省沧州市农林科学院 武之新
供图:河北省沧州市农林科学院 武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