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山区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不同的土地类型,其地形、土壤等影响植物生长的性质均有所不同,这造成不同的农用地在限制性或适宜性方面存在差异。粮油糖瓜果蔬都是光合作用产物,都是营养健康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以大食物观统领耕地保护工作,并以土地系统观分析山区各种土地类型特性及其功能,以及各种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需求及其在农产品生产、生态和经济方面的效应,因地制宜为每种农用地分配适宜的空间。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一条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其中要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制定基本农作物目录,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1]。
土地类型决定了其天赋功能,即其对土地用途的限制性和适宜性。山区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山区土地利用可有多种选择,且并非所有土地类型都适宜种植粮食等大田作物。根据土地类型所具有的功能和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只有合理分配农用地空间,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利用。
以土地系统科学认识农用地生态系统特征
各种农用地是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的生态系统。以系统科学视角认识各种农用地,了解清楚自然环境条件及其功能和各种植被对生长环境的需求,是指导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科学基础。
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都是由植及其生长环境组成的土地生态系统。各种农用地都是地球陆地表面某一空间内由植被及其生长环境构成的土地生态系统。其中,支持植被生长的环境部分,包括气候、地形、地质、土壤等,被称为原生资源;而以地表植被为主的生物部分,包括动物和微生物,被称为次生资源。各类农用地,实际上是对粮食、干鲜果品、木材、饲草等各类土地产品需求的表现,其构成了地表覆盖,也即次生资源[2]。
原生资源稳定性很强,不会在短时间(生物纪年)内发生明显的变化。次生资源是在原生资源的综合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现状地球表面的各种作物、林草等覆被物,是易变的。其中,农作物和林草等在一年四季内有变化,也存在由幼苗到成熟直到枯朽的变化;而人类对次生资源即土地产品的需求变化,使得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之间相互转换,这种转换则可能在几天或几十天内就会完成。
认清土地类型的特性及其可提供的功能,是适宜利用土地的科学基础。土地类型分类主要选择气候、地形、地质、土壤等为分类指标。如,“中国1∶100 万土地类型分类”以气候条件、地貌类型、土壤类型为主要分类指标,形成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和土地单元四级分类体系。山地、丘陵、平原、湿地等地貌就是宏观的土地类型分类。土地类型分类反映的是土地的固有自然特征和生态本底。而以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或以次生资源为分类依据的分类则被称为土地覆盖或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土地类型的自然属性构成了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刚性约束条件。合理利用土地的本质是寻求“天赋功能”与“人类需求”的最优解。只有建立在对土地类型特性及其功能的认知基础上的土地利用,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只要耕地支持粮食生产的功能不被改变,就不必担心其改变为其他农用地会影响粮食安全。在陆地各类土地生态系统中,原生资源不以次生资源的存在而存在,而后者必须依附前者而存在。原生资源决定了次生资源类型乃至质量状况;次生资源即地表覆被物的变化并不能改变原生资源。如,种植粮油糖菜一年生农作物的耕地改种了苹果、梨、柑橘等多年生的果树,虽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变化,但只要土地的光热水土等原生资源没有变化,土地类型就不会变化。
当然,土地利用方式也并非对土地类型没有任何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开垦草原后,若不进行保护性耕作或只用不养,土壤养分就会逐渐耗竭,甚至沙漠化;开垦山坡林地,尤其是开垦陡坡林地,则会发生水土流失,甚至石漠化。一般来说,耕地转换为多年生的园地、林地、草地是有利于水土保持的,若耕地转换为果园则还会肥沃土壤。
因此,基于原生资源和次生资源的这种发生关系,无论耕地上种植何种农作物或其他植物,只要耕地支撑种植粮棉油糖菜的原生资源或生产条件(包括灌溉排水等农田基础设施)没有改变或没有被破坏,粮食安全就有保障,这可被称为“藏粮于地”。
山区土地类型多样,要因地制宜种植
山区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不同的土地类型对土地利用的限制性或适宜性不同。因此,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占补平衡工作应基于土地类型特性及其可提供的功能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地制宜为每种农用地分配适宜的空间。
山区不同地貌的土地资源特性。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大致可分为山坡、坡麓和山间平原等三种地貌。三种地貌的坡度、土壤及其水分特征和植物扎根立地条件各具特点。
一是山坡地。其坡度大,是水土流失区域,因此土壤薄,甚至会出现石漠化现象,同时其基岩裸露,持水性差,也容易发生干旱。这些特征导致其对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强,且所能提供的用途少或单一。山坡地可再分为上坡、中坡和下坡。其中,以中坡地形最为陡峭,多数是基岩裸露;下坡部位坡度较缓,土层较厚;上坡的坡度和土壤则介于中坡和下坡之间。
二是坡麓。其是山坡下部与山间平原的过渡区域,上部水土流失携带的风化物会到此沉积。因此,其坡度和缓,土壤厚度也较大,具有较好的扎根立地条件和持水能力,而且土壤的通透性较好。
三是山间平原(坪坝)。其地势平坦、开阔,是山上剥蚀物质被河流携带的沉积地带。因此,其土壤深厚,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山间平原适宜多种土地用途,属于土地利用竞争性强的土地资源。
山区各种农用地合适的空间位置。不同的土地类型对耕地、园地、林地限制性存在差异。过去的土地利用规划初衷就是匹配土地类型特性和土地利用类型需求,使得各种土地类型的功能发挥最好,实现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
一是耕地应有的空间位置。一方面,耕地年年耕翻和播种,需要一定厚度的土层。另一方面,种植粮棉油等大田作物宜机械化耕种。因此,山间平原应是耕地优先安排的区域。
二是果园应有的空间位置。果园虽然也有一些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但不需要耕翻和年年播种。果树需要良好的土壤通气条件和通风采光条件。因此,不受地下水影响、透水通气性强、通风光照条件好的坡地适宜种植果树。而坡度和缓的下坡和坡麓地带,最适宜种植果树。
三是林草地应有的空间位置。林草地自然生长,无需耕种。土层薄甚至有基岩露头也可生长林草。因此,林草地宜安排在山坡的中上部,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下部的果园和耕地。
果树种植既没有影响粮食安全,也不毁坏耕地
种植果树并未在实质上影响粮食安全。与粮油一样,果树产品也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热量。中国营养学会的数据表明,苹果的热量约520 大卡/ 千克,玉米的热量约1060 大卡/ 千克。据笔者调查,渭北苹果亩产约2000 公斤,而渭北玉米产量亩产则在600~800 公斤,若换算成热量,种植苹果比种植玉米生产的热量更多。因此,从食物为人体提供热量的角度看,种植果树有时并不会威胁粮食安全。而且,果树产品不仅提供热量,还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满足了人民改善膳食结构、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
种植果树并不会破坏耕地的功能。为了防止果树老年期产量下降和病害发生,果树需要更新,一般是复耕种几年粮食等大田作物。只要将果树粗大的根系去除,果园就可复耕。历史上还未发生过种植果树再不能复耕种粮食的情况。过去,每亩棵树少,树冠大,根深根粗,因此需要刨一个直径大约1.5 米、中心最深处0.4~0.6 米的土坑,然后清除其主要根系后填平土坑即可。这个挖坑、填坑的过程也使得土坑范围内的土壤变得疏松,也相当于加深了耕作层。如今,果园都是矮化密植的,刨坑更浅小。过去依靠手工农具就可以复耕果园,如今配备机械装备的复耕就更容易了。某些藤类的果树(如猕猴桃、葡萄)甚至都不需要刨坑清除根系,直接用螺旋式犁壁犁深翻将其根系切断翻转到地面捡除即可。
种植果树可以培肥土壤,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农民对果树的投入比大田粮食作物的高。一般大田作物很少施用有机肥,但果树普遍施用有机肥。因此,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一般大田耕地。也就是说,果园土壤越种越肥。如,南方的火龙果种植,火龙果垄上土壤施用了大量有机肥,而当平整起垄的火龙果园改种大田作物时,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却提高了,耕作层的容重则降低了,构建起了更深的肥沃耕层。
同时,果园生态系统由不同高度、生长型和生活型的植物构成。上层是栽培的乔木层或灌木、藤本层;下层是草本,一般是当地的“杂草”或是人工种植的有饲用价值的草类或绿肥。因此,在生态系统的层次性和生物多样性方面,果园高于耕地。
此外,耕地年年耕翻,有地面全部裸露的季节。而果树多年生常年有植被覆盖。因此,种植果树在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保育土壤等方面优于种植粮食作物。而且其树冠层、冠层下的草本层和凋落物层对降水有一定截留作用,并通过强大的蒸腾作用和根系造成的良好的土壤渗透性,使地表径流减少,从而起到减小洪水和延缓洪峰的作用,涵养了水源、稳定了水文。
种植果树还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笔者调查计算,若在暖温带的山地丘陵区,夫妻两人可种植4 亩左右土地的苹果,年收益可达3~4 万元;若是在田块较小且只能使用小型农机的情况下,最多种30 亩玉米,全年净收益最大15000 元。
此外,种植果树比种植大田作物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益。种植果树需要剪枝、疏果、采摘等田间管理,需要大量人力,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果农的收入不低于到外地打工的收入,而且享受了家庭生活。同时,果园还可发展为采摘等观光旅游产业,实现一产和三产的结合,这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并助力乡村振兴。
以大食物观和土地系统观指导山区农用地布局
食物不仅仅单指粮食,富含人体所需热量和维生素的各类果品也是均衡健康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山区的土地类型也并非都适宜种植粮食。因此,山区土地利用布局必须以大食物观和土地系统观为指导,因地制宜选择种植类型和方式。
以大食物观指导山区农用地空间布局。耕地保护的本质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提供充足的食物。大食物观要求从更广的维度把握粮食安全。笔者认为,国土空间规划特别是在土地类型多样、可提供多种农用地需求条件的山区,应以大食物观指导农用地的空间布局。而且从进出口数据看,最近几年的果品也是净进口,表明部分果品也需要通过进口补充。因此,山区种植果树也是消费市场需求。
以土地系统科学指导农用地布局。笔者认为,必须要以土地系统观认识山区不同土地类型的特性及其所提供的功能,秉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地制宜为每种农用地分配适宜的空间位置:让土厚、水丰、可机械化耕种的平原土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将土较厚、通气性好、阳光足、坡度和缓的山坡地用于栽种果树;将不需要耕种可自然生长的林草放置在坡陡土薄的山地,发挥其应有的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功能。
笔者认为,应全面科学理解防止“非粮化”的精神实质,做好“进出平衡”工作。首先,防止“非粮化”,既要防止没有任何食物产出的平原耕地种植花卉苗木甚至绿化造林,也要防止把平原耕地用于栽种果树或在陡坡山地开垦耕地,但不是防止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更不是砍掉山区陡坡或坡麓地带的果树改种粮食作物。其次,要根据山区土地类型的功能或适宜性,把过去因为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将本应种植粮食作物的平原耕地转成的果园,通过与山区的坡度较大、地块狭小的耕地进行置换,逐步恢复种植粮食作物;而将坡度较大、地块狭小的耕地种植果树。最后,应尽快把过去不顾人均耕地少的国情的平原造林地与山区陡坡耕地或者山区未利用地进行置换,让林地上山头,回到林地应有的水土保持功能的陆地生态系统位置上去。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茶叶、药材和香料等也是经济作物,但其产品并不是食物,而且属于劳动力密集种植业,也应种植到不适宜粮食作物的山坡地上。
陡坡破碎耕地种植果树或退耕还林是道法自然。山区那些陡坡破碎耕地不能机械化种植,在城市化机会成本增加的背景下,撂荒是很自然的。而这些陡坡破碎耕地往往土层浅薄,取土部位(挖方)很容易挖到下面的基岩,因此很难通过土地整治整合成可以使用农机的大田块。即使土质山地(如黄土、第四纪风化壳)土层很深厚,但当其坡度大于15 度,在田块整合时土方移动量巨大,不仅成本高,还可能引发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如崩塌和泥石流)。因此,笔者认为,若将这样的耕地改种为劳动密集型的果树,既不会影响食物产出,还能给农民带来相对高的收入;若其也不适宜建设果园,最好就是退耕还林还草,将其作为生态保护用地继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5-02-24(1).
[2] 张凤荣. 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系统分类体系[J]. 中国土地,2019(4): 9-10.
(作者为澳门新葡8455线路检测中心院教授、博导。全文转载自《中国土地》2025年第4期)